从苏珊桑塔格到佩蒂史密斯他们竭尽心力去活,用自己的生命经历照亮他人,七个女力故事!让你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身为 Facebook 营运长的她、只身徒步太平洋屋脊的她、与每个用力活着的人们对话的她、在阅读、写作、情欲中重生的她、立志用生命当一个真正作家的她、超越身体与精神极限的她、直视死亡从而得到释然力量的她,这些“她”,都在用女性的力量孕育她们的璀璨人生,谁说巾帼就不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战绩?

Looks like a girl, but she's a flame /  So bright, she can burn your eyes / Better look the other way / You can try but you'll never forget her name / 她看来像个女孩,实际上却是团火焰 / 她是如此明亮,而能灼伤你的双眼 / 最好是用其他方式看她 / 你可以去尝试,但仍将无法忘记她 。

Girl On Fire,是从 2012 年经典到现在的不朽歌曲。慷慨激昂的曲调配上 Alicia Keys 浑厚的嗓音,为歌颂的女性们注入不让须眉的力量。

谁说只有男人才能论军功位阶?谁说握有军功位阶才算是飞黄腾达?谁说飞黄腾达了才算是值得被称颂的人?在这里,我们分享了七位值得被称颂景仰的女性,以及她们所撰写的自己的故事。

推荐阅读:【独家】林依晨的成长书单:“人生需要放下,才能拥有更多”

1. 《挺身而进》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


作者:雪柔∙桑德伯格/译者:洪慧芳/出版社: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

未来,取决于我们兴趣与热情,而非性别。突破内心的障碍,挺身而进!

雪柔 ∙ 桑德伯格

雪柔 ∙ 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是脸书营运长,自 2007 年起连续 6 年获选为《财星》杂志 50 大最有权力的商业女性,并荣登 2012 年及 2013 年《时代》杂志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

 2010 年 12 月,她在 TEDTalks 发表激励人心的演说,谈到很多女性在无意间缩限了自己的工作生涯。她鼓励女性“往桌前坐”、接受挑战、积极追求各种目标。这场精彩演讲掀起了一股风潮,至今累积 330 万次的点阅。

桑德伯格从她自己二十年工作经历,问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到了今天,位居高阶领导位置的女性,还是如此稀少?在已开发国家中,包括台湾在内,女性大学毕业生早已超过 50%,在竞争最激烈的法学院的比例也超过男性,但女性在全球议会、企业高层、董事席次所占的比例都不到 20%,除了一些社会制度因素、女性生育的生理条件之外,女性是不是自己限制了自己?”

在本书中,桑德伯格延续她在 TEDTalks 掀起的话题,首度完整公开从成长背景、哈佛求学经验、世界银行助理、麦肯锡顾问、美国财政部幕僚长、谷歌副总裁到脸书营运长,一路观察、体验到的职场问题,并点出关键应对心态,同时旁征博引扎实的研究资料,厘清职场女性在生活与各种选择中所面临的层层迷雾和偏误。桑德伯格详述个人的选择与错误,大方分享她为自己、事业及家人做抉择所面对的日常交战、挣扎。此外,她也针对谈判技巧、寻找人生导师,以及如何打造令人满意的工作生涯等议题提出实用的建议。桑德伯格鼓励女性设下界线,别再相信“兼顾一切”的迷思。对于女性如何结合事业成就与自我实现,桑德伯格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并证明男性如果支持女性同事和伴侣,也能跟着受惠。

2. ⟪那时候,我只剩下勇敢:一千一百哩太平洋屋脊步道寻回的人生》

《WILD: FROM LOST TO FOUND ON THE PACIFIC CREST TRAIL》


作者:雪儿 ∙ 史翠德/出版社:脸谱

在太平洋屋脊步道上,我别无选择,这是一趟唤醒自己的旅程,一旦放弃,也等于放弃了自己。——雪儿 ∙ 史翠德

 改编电影于 2015 年初上映。由金奖影后瑞丝 ∙ 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主演、《失恋排行榜》、《非关男孩》尼克 ∙ 宏比(Nick Hornby)编剧。当时各界媒体预测瑞丝∙薇斯朋将以此片再度夺得奥斯卡影后。

“那年夏天到太平洋屋脊步道徒步旅行,我学到的是,选项是那么少,却常常被迫选到最不想做的事,而且没有逃避或拒绝接受的机会。那天,当我紧贴着灌木丛包扎着鲜血淋漓的手指,同时因为周遭可能随时出现长角牛而战战兢兢时,我只能在‘可能会碰上牛的回程’与‘可能会碰上牛的去程’之间做出选择。于是我继续往前走。⋯⋯迂回复杂的人生竟然可以变得这么简单纯粹,让我惊奇万分。我渐渐领悟,即使在步道上的这段日子,没有把时间都花在思索生命的悲伤、不幸与失败,又有什么关系呢?”

六岁,生父从生命里缺席;二十二岁,母亲过世,姐姐和弟弟因悲痛渐行渐远。雪儿 ∙ 史翠德在伤痛的占据下,沉沦在毒品与一大堆男人中,婚姻紧接着破裂。四年后,她一无所有,做了最冲动的决定:徒步走太平洋屋脊步道,开始人生的许多“第一次”。启程前往一个一直知道它在那里,却从未造访过的世界,背着自己连提高一公分都没办法的超大背包,她怀抱的只是一个希望—期盼一切变得不一样。

这样的渴望如同漫漫荒野。

沿途战胜了响尾蛇、黑熊、酷热气候与破纪录的大雪封山,也坦然接受步道上的美丽与孤独。本书具备了充满张力且特色独具的文笔、温暖动人又幽默诙谐的风格,更鲜明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年轻女子排除万难、往前挺进时所经历的恐惧与快乐。一千一百哩的路程一层一层剥开史翠德的痛处,最终也疗愈了她的伤口。

推荐阅读:陈绮贞书单:有思想的人,不会亏待生活

出书后欧普拉在节目中访问雪儿:欧普拉:“这趟徒步之行教了妳什么?”

雪儿 ∙ 史翠德:“‘接受’。我必须接受时数的事实、哩数的事实、夏天的事实、人生的事实⋯⋯一遍又一遍。我发现一旦接受所有的难题,其他所有的事就会跟着退让几分。每踏出一步,就会引领我踏出下一步,下一个真相也跟着自己揭开。我们全都会受苦、我们全都会心碎、我们全都会有难题,它们是人生的一部分。光是体会到这项事实,对我就意义深远。”

3. ⟪只是孩子》

《JUST KIDS⟫


作者:佩蒂 ∙ 史密斯/译者:刘奕/出版社:新经典文化

不是因为那里比较美,而是因为,我们后来再也没有那般真挚地活过。

“庞克教母”佩蒂 ∙ 史密斯(Patti Smith)的回忆录。听起来多么铿锵而有重量。里面会是冠盖云集?或是极端、激烈与放荡?在那个最好的时代里,难道不是什么都有?

也许我们曾经听闻过那么多“佩蒂与她的朋友们”的故事,向往却也幻想着那个时候的纽约文化圈,却不曾真正细细地,一首一首读过她的歌,所以当我们期待无比地翻开在中译本出版之前早已缔造一波传奇的这本《只是孩子》,我们才会那么讶异。随即,伤感与忧郁像大海般地淹没了我们。

原来这是一首很长的诗。

原来我们的青春、梦想、爱恋本是一笔与另一笔的诗,只是很少人来得及将它写下。但佩蒂做到了。她用二十几年写下了那些年的一切。

“这一切将通往何处?我们将会成为什么人?这是我们年轻的问题,年轻的答案也已揭晓。一切通向彼此,我们成为自己。”佩蒂史写着。

所谓的繁华、盛名,那种一群艺术家碰在一起然后开创万事美好的缤纷汹涌,会不会根本就是一个根深柢固的误解?艺术家们的生命是否也是那么些琐碎的担忧?金钱、健康、爱 / 被爱 / 不爱 / 什么是爱、寂寞、挣扎着往上爬、抱怨着不被赏赐⋯⋯。是否唯一的差别,只在于他们能为表面上看来如此相似的情绪辩证出其本质上的不同?

然后平凡的生命,因为这些锐利也优美的反思与揣摩,展露出真正的崎岖。然后他们得到了一个“活得那么精彩”的生命。

《只是孩子》关于两位知名艺术家之间的私密情谊,关于一挂首席文化 icon 彼此琢磨争艳的原初场景,更也关于,每一个人年轻时所谈过的恋爱、怀抱过的梦想,却没能转化地叙写成诗,的种种。

回忆录有很多不同模样,《只是孩子》是那种,会让我们想回去住在记忆里的。

4. ⟪重生:桑塔格日记第一部》

《REBORN: JOURNALS & NOTEBOOKS 1947-1963⟫


作者:苏珊 ∙ 桑塔格/译者:郭宝莲/出版社:麦田

这是拥有“当代最伟大知识分子”美誉的桑塔格,诚实的不安和反省。

苏珊 ∙ 桑塔格(Susan Sontag)难以被归类的杰出写作者,不仅是一名小说家、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也是电影导演、剧作家与制片。影响遍及各领域,与西蒙 · 波娃、汉娜 · 鄂兰并列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三位女性知识分子,而有“美国最聪明的女人”的封号。

她每发表一本着作都成为了一件文化盛事。桑塔格一生获奖无数,1996 年获得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并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2001 年获得耶路撒冷奖,表彰其终身的文学成就,2003 年再获颁德国图书交易会和平奖。

虽然她已于 2004 年 12 月 28 日离世,但她提出的问题仍敲打着读者的心灵,世界也从未停止对她的思考与怀念。

桑塔格逝世之后,儿子大卫 ∙ 瑞夫整理母亲日记和手札集结的作品第一部, 收录的是从十四岁至三十一岁(1947-1964)的日记,从青春时期开始,桑塔格便开始对抗自己,也和世界作战。从早年日记中可看出,她对艺术领域的娴熟,对自己判断力的极端自信,以及对知识的强烈渴望。然而她对失败的感受,在爱情与性欲道路上的崎岖跌撞却也同样炽烈难挡。

推荐阅读:杨雅晴的情欲书单:为什么处女在爱情市场上比较吃香?

本书记载的是她对阅读的饥渴、写作的追求、对爱情和性欲的探索。她的痛苦、阅读书单、爱与恨、思索与反刍⋯⋯

5. ⟪孤独的反义词》

《THE OPPOSITE OF LONELINESS: ESSAYS AND STORIES⟫


作者:玛丽娜 ∙ 基根/译者:黄佳瑜/出版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以精准文字探索人性最深处的孤寂,道出年轻世代的困惑与理想 。

 玛丽娜 ∙ 基根的父母于 2015 年接受了凯蒂 · 库瑞克在节目《Katie Couric Show》中访谈。才华洋溢的耶鲁女大生,毕业后五天因意外骤逝,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吸引超过 140 万人点阅。慧黠的文字诗意、大胆而力道十足,充分捕捉到年轻世代的希望、旁徨、孤寂、摸索与挣扎⋯⋯

“我们找不到一个词来表达孤独的相反意义。如果有的话,我得说,那就是我此生所追求的;那就是我衷心感激耶鲁带给我的感受,也是我害怕明天一早醒来、毕业离开之后,即将失去的感受。”

耶鲁大学毕业生玛丽娜 ∙ 基根(Marina Keegan),立志用生命当一个真正的作家,年仅 22 岁,已在身后留下丰富的创作,《孤独的反义词》这本书集结了她的短篇故事及随笔共 18 篇,道出各种人物及形式的孤独:猝逝的暧昧情人、空巢期的父母、驻守伊拉克的军官、暗藏刺青的老妇、失联潜艇的船员、搁浅的鲸鱼⋯⋯等,全然不落俗套,篇篇撼动人心。

2012 年 5 月,玛丽娜以优异成绩毕业,前途一片光明灿烂。她创作的音乐剧即将在纽约国际艺穗节上演,知名杂志《纽约客》也有一份工作等着她赴任。不幸的是,毕业后五天,一场车祸骤然夺走了这个才华洋溢的年轻生命。

玛丽娜毕业前夕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孤独的反义词〉,在网路上被热烈分享转载,不仅是因为文中洋溢的无限可能性与现实的对比过于令人震惊惋惜,更在于她说中了广大同代人的心声,宛如《最后的演讲》(The Last Lecture):什么才是属于我的志向与梦想?如何善用自己的才能为世界带来改变?玛丽娜的生命永远停驻在 2012 年,而她遗留给世人的文字,将让人心头无可回避地重重一震。

6. ⟪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墙: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自传》

《WALK THROUGH WALLS: A MEMOIR⟫


作者:玛莉娜 ∙ 阿布拉莫维奇/译者:苏文君/出版社:网路与书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

她继承母亲“穿墙”般的意志,超越身体与精神的极限,抛出生命议题邀请观看者共同参与、思索。

“我必须把自己丢入这种状况之中,给我自己带来这么大的情感伤痛,才能摆脱这一切,才能把他从我的生命中驱除。而我确实这么做了⋯⋯在那一刻我不再喜欢他的气味。而当我不再喜欢他的气味以后,一切都结束了。”

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 1946-)再度选择以疼痛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只是这次不是明刀明枪的艺术表演,而是要离开她的情人,也是她艺术上的合作伙伴乌雷(Ulay)。这本自传的心脏是一出歌剧般的爱情故事,而他们的故事终于在中国长城画下戏剧性的句点。

爱与痛一直占据了阿布拉莫维奇生命的重要部分,父亲离家出走,与别个女人另组家庭;她那当过解放军、有严重洁癖的母亲,从不曾亲过或拥抱过她,以斯巴达方式进行管教与精神控制。当阿布拉莫维奇将跻身国际艺术家行列时,她还是得遵守每晚十点回家的宵禁。她才刚用刀割自己、用火烧自己,但这些都得在晚上十点前完成。

阿布拉莫维奇以身体作为媒介,进行各种触目惊心的表演,挑战了社会认知。“我体验到了绝对的自由——我感到自己的身体毫无束缚、毫无限度;痛楚一点也不重要,什么都不重要⋯⋯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自己的媒介。没有任何绘画、或是我能够做出来的物件曾带给我这样的感受。”她继承母亲“穿墙”般的意志,超越身体与精神的极限,抛出生命议题邀请观看者共同参与、思索。

推荐阅读:【关系日记】玛莉娜与乌雷:你的眼里有我的爱情

阿布拉莫维奇的故事时而触动人心、时而轰轰烈烈,带有冷冷的幽默,道出了一段将自己推向恐惧、痛苦、筋疲力尽的极限,所成就的无人能敌的艺术事业;以及追求情感与灵性转化、绝不妥协的危险旅程。本书就是一个杰出的表演,清晰有力地描述了一名超凡艺术家的传奇人生。

7. ⟪在我告别之前》

《DYING: A MEMOIR⟫


作者:柯瑞 ∙ 泰勒/译者:王凌纬/出版社:八旗文化

面对眼前的所有阻碍,我尽我所能,鼓起足够的勇气去思索惨淡无光的未来。

“身为明白自己大限已至的人,我想不出更好的退场方式,我同样不懂,为何这种尊严、人道的死法会是违法的。”

柯瑞∙泰勒(Cory Taylor)是澳洲知名作家,六十岁时,扩散到脑中的黑色素瘤使得她的生命逐渐走向衰亡,治愈无望。柯瑞被一股强大的创作灵感驱动,以几个礼拜的时间记录下自己因“垂死”而体会到的真实、深切的感悟,进而完成这部动人之作。

面对死亡恐惧的诚实反思

在生命倒数时刻,她记叙自己对于死亡的纠结情绪,回想父母亲的生命与逝去,反思自己那终点突如其来的人生与意义。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柯瑞,细细阐述自己想握有死亡取决权,能决定如何告别挚爱,带着尊严离世的原因,也诘问在现代的医病关系和社会文化中,对于“人皆有一死”的避谈态度,是否忽视了患者和临终者在心底深处最根本的温暖需求。

直视死亡,从而得到释然的力量

柯瑞以平静、释然,甚至幽默的态度,写下自己在面对大限将至前的脆弱与力量,愤怒和接受,同时映照出西方和东方文化对于生死的思索。这是深思垂死状态的感人书写,更是一部以平静和智慧的姿态向生命致敬的作品。它是关于死亡的导引,更是对于生命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