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在家里只要顾小孩就好吗?【全职妈妈手册】带你直击在家带小孩的真实处境与心声!

朋友A:“你呢你呢?你的专长是甚么?”
我:“我没有啦~”
朋友B:“怎么可能没有,每个人一定都有擅长的事阿,像他是烘焙老师、他是营养师、他是褓姆”
我:“恩...我是全职妈妈呀~我的专长离开职场后就无法发挥了(笑)”
朋友C:“哪是~全职妈妈通常不会有这么多外务阿~”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不知不觉中我成为了没有专长的全职主妇。当你好不容易适应一打二的生活后,发现自己没有专长是颇可怕的。

推荐阅读:全职妈妈的心酸告白:大家往前走,只有我原地踏步

如果一直在职场上班,我想应该不会去仔细思考这件事,我可以一直宣称自己是拥有行销魂、热爱推广品牌形象的资管人,具备资讯人的逻辑能力及行销人的跳 tone 思维,擅于跨部门沟通协调。替过去的公司建立了不少指标性架构及行销推广的流程改善,执行力 200% 同时喜欢线上交易和研究行为理论。

说来可笑,我们的教育体制就是这样花了你大把时间,把你培养成在工业社会里具有生产力的小螺丝钉。如果你的工作忙碌而且在外租屋(以经常待在公司超过9小时、回家要不定时加班、假日偶尔要在家加班为基准),一般来说你几乎餐餐外食、没有固定运动习惯、下班后回到家看看电视上上网就结束了,周末偶尔有家庭或朋友小旅游或聚会放松充电以迎接隔周的办公室人生。我们活过一周又一周,日复一日的替别人赚钱领取微薄的薪水,当年龄超过 30、35、40、45 岁时,阶段性的评估是否满意目前的职等和薪资、是否有中年失业的机会或换不到更有钱/前景的公司、收入够不够养家活口、有没有能力买间房子脱离无壳蜗牛或寄居人生。

超过 50、55、60 岁后则开始担心没工作而且存款不足以度过余生。于是周期性的,我们调整对薪资、对公司福利的期待,为了提升自我职能而进修。然而这一切一旦离开职场后就等同失去了舞台。

推荐你看:为自己来场 Gap Year:从生活中赢得学习力的主导权

在国外,很流行 Gap Year。就是休息充电后回归职场或继续学业的一年。有的人是追寻自我、有的人是去进修或准备转换跑道、也有的人就只是休息,什么也不做。近几年在台湾,打工渡假也愈来愈热门起来。当然,这些都需要经费支持。身边有许多朋友努力存下工作的存款,替 Gap Year 做准备。有的人努力榨干休息时间在周间进修,为的就是去国外打工渡假拓展视野。休息后得到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回到原来职场的人非常多,Gap Year 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自行定义。

推荐你看:十多年的自己在旅行后瓦解:伦敦 Gap Year,让我全然归零

我则是一直到有机会休息,才开始思考到底自己想要的人生是什么。在休息前一直以为会像老公一样,不断在科技业发光发热,一直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我们第二个小孩打破了这个预定好的蓝图。

推荐阅读:我该不该辞去工作,当个全职家庭主妇?

女性,相对于另一伴,总是比较容易在怀孕生子后放弃现有的工作。有的人开心迎向全职妈妈的生活,有的人则是心生不满觉得人生从此变黑白。对我来说,家庭一直是很重要的,自我、家庭、工作一定是等比例的分配,缺一不可。一开始休息纯粹是想转换跑道、接回长女,让老公与我发挥父母的功能。毕竟假日父母虽然轻松,但隔代教养的部份价值观和父母自己教就是有落差,而且一但发生地震或是台风等天灾,分隔两地更是焦急不已。

如果继续工作,就算接女儿回来,上幼稚园后她就要配合父母上下班时间,在学校待个朝七晚七或晚八。若我们回到家后要加班,根本无法兼具父母的角色。长时间在褓姆家或学校,也不是我认同的育儿方式。因此我的 Gap Year,就是退出职场学习当一个称职的母亲。只是原本预计休息半年,在儿子的出现后变成一年、一年半。从中经历了不断否定和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终于搞清楚,我是谁,同时找到满意的自我定位。

推荐阅读:给需要喝一杯的妈妈:陪伴小孩、拯救老公以外的第二人生

老公因为被迫从住公司对面搬到要高铁通勤的偏乡,每天早上七点半就要出门、下班回到家已快八点,因此平日几乎都是我在接送小孩上下课。小女子分离焦虑症极重,上学这件事整整哭了一年还在哭,虽然从原本一整天都在哭 → 半天哭 → 入园哭一到两个小时,进阶到入园哭、走进教室就收起情绪开心上课去。

其中在外公外婆家被宠坏的:用哭的来表达这个习惯,也是教了很久才慢慢的改善。但一开始,根本是天天挑战阿母本人的极限。比起惯老板,将将 Baby 似懂非懂的应答更令人崩溃。如果你的职员里有家庭有小孩而且家庭和谐,相信我,他们绝对拥有无比的耐心去应对任何事!不过,因为她要上学,一打一的生活还是很悠闲的,前题是学会快速准备晚餐这件事。一个出社会时连切芭乐、几乎餐餐外食的我,要在短时间内学会挑选食材、备料、备餐、同时兼具营养和避开食安问题,我既是没有经验也没有把握,叫我一小时内生一份年度计画简报都还比较容易⋯⋯

(下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