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全依附关系里看家庭的亲密关系,放下对孩子的过度牵绊,给自己与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去探索人生。


图片来源/Flickr Creative Commons 图片作者/bertknot

作者|吴维宁

逾越节,雅爸家的四个兄弟各自带着全家人到公婆家过节。四个兄弟各有三个小孩,公婆一共有十二个孙子孙女,家庭聚餐总是热闹非凡。酒足饭饱之余,大家开始谈起了这一年的旅行计画。

“我和雅爸六月份要单独去威尼斯。”我说道。“真好,我们年底要去巴塞隆纳。”弟媳接着说:“全家去!”雅爸弟弟的第三个小孩才六个月大。这时婆婆凑过来插嘴:“你们都出去玩吧,我这个可怜的老妈子去帮你们照顾小孩就是了。”

她半开玩笑半自嘲的态度,把大家都惹笑了!

以色列位于欧亚非的交界点,要往那里走都方便;而以色列人大多热爱旅行,生了小孩后一样趴趴走。

然而我每次和台湾朋友谈到要旅行这件事,就会引起很多不是很正面的反应。

如果我们是要全家旅行,就会有朋友提到:“小孩那么小很不方便啊,你们会不会太勇敢?”、“带小小孩去那种旅行地点不大好吧?”、“小孩不适应长途旅行的,你们应该等小孩再大一点再出门”⋯⋯

而如果是我和雅爸单独出国旅行,那问题就更激动了一点,例如说:“小孩不是还很小吗?你放心吗?”、“会不会造成小朋友的心灵创伤呢?”、“妳怎么舍得放下小孩啊?”、“那里来的褓姆啊?你们又放心把小孩交给别人吗?”

推荐阅读:solo travel:如何安排适合自己的自助旅行

特别是,我又是写亲子专栏的,一副很爱小孩的样子,怎么会打算放下小孩自己出门游玩呢?

看到这些不同的反应,我一开始也是很吃惊,吃惊过后,我开始好奇的追究这些问题的来源|也就是,为什么朋友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来?带小朋友一起旅行是件辛苦的事情没有错,但大家还是多少有些佩服(并且觉得我们是“好父母”)。然而,朋友的话语,让我觉得好像做了父母之后,在小孩没有长得够大之前,父母单独出门是件很让人有罪恶感的事情,大家好像都有种不安与忧虑。

我在思考,这种不安与忧虑是从哪里来的呢?

幼儿与父母短暂离别的影响?

要将幼儿留给其他人照顾而出游,通常跳入父母心中的第一个想法是:“宝宝还这么小,这么依赖我又不懂事,我离开他几天几夜好吗?会不会造成他的心灵创伤?”

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有些过度担忧,但却是很多父母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幼教课在学安沃斯(Ainsworth)的“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实验时,有同学看到实验中父母突然在没有说明与预备的状况下离开小孩,就算是短短的几分钟,也让很多同学有同样的问题:“这样会不会造成幼儿的心灵创伤?”

“我们在谈宝宝的‘安全依附关系’也就是从出生后他们有没有发展出与父母,特别是与母亲的安全连结。而宝宝可以有安全依附关系,并不是因为父母二十四小时守候在宝宝身旁;相反的,是因为宝宝信任父母可以满足他的情绪与生理需求;知道就算父母离去,也会再回来。如果父母二十四小时守在宝宝身旁,却无法回应宝宝的需求一像是饿了不给饭吃,尿布湿了不换仍然无法让宝宝建立起与父母的安全依附关系。”教授这样回答。

推荐阅读:《不过就是世界末日》:我的家庭不可爱,但我依然愿意去爱

从这里我们也谈到要分离多久后才会真正造成幼儿的创伤,教授指出这和宝宝的年纪与个性有关,但一般建议不要超过三个星期。

这样一来,认定自己和幼儿之间有“安全依附关系”的父母,如果找得到合适的褓姆,那似乎可以安心的出门渡个小假?


图片|来源

你太爱小孩了吗?

而有些父母不愿自己出门,其实是因为自己对孩子的依恋太深,放不下。

相对于“依附关系”谈的是幼儿面对大人的情感,“亲子纽带”(bonding )指的则是大人在幼儿出生后努力建立起与幼儿的亲密关系。

母亲的母爱是从那里来的呢?我们常常说“母爱是天生的”是真的吗?目前科学研究已经很清楚解释到母亲在产后身体会产生两种荷尔蒙,帮助妈妈分泌乳汁和爱宝宝。而自然产会比剖腹产的荷尔蒙来得早。如果产生了某些因素而压抑这两种荷尔蒙的分泌,自然妈妈会觉得自己和宝宝不亲近;如此一来,宝宝也难以自然而然的学会人生一开始就该有的亲密经验。而拥抱有助于荷尔蒙的产生,这是为什么现在医院里主张宝宝一出生就赶快塞到妈妈怀里开始建立 bonding;早产儿的“袋鼠护理”也是从这个理论发展出来的。

然而主要照顾者(特别是母亲)与宝宝的关系,在宝宝满一岁之后,就会开始产生变化宝宝开始脱离母亲的双手自行走路和探索世界。在这个阶段,我在教育现场常常看到和宝宝连结非常深的母亲开始适应不良,她们看不到宝宝已经大了可以自己起身,自己吃饭,开始练习讲话,而仍然用对待几个月大的宝宝的方式对待小孩,总是抱在手里,只要孩子哼一声就赶到,孩子小小跌倒就当做世界末日的冲过去

我做为幼教老师,工作之一就是帮助这个年纪小孩的父母“认清”小孩已经不再是 baby (婴孩)而是 toddler(幼儿) 的事实。父母(特别是母亲)从这一刻要开始一步一步的放手。没有办法放手的父母其实会造成幼儿的错乱和对世界的困惑|他们会有时很好奇的想要探索世界,有时又会困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探索世界和害怕尝试新的事物。

推荐阅读:女人不是孵蛋器!从恒河猴实验反思“母爱内建”的刻板印象

这类父母常常把自己和小孩视为一体,以为自己怎么想,小孩就怎么想,无法分离。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是自觉的把自己和小孩分开来并开始视小孩为独立的个体,等到小孩开始要求自己的空间时,父母就会因为情绪依赖和情绪受伤而对小孩进行情绪勒索。

所以在以色列,父母听到其他大人告诉他“你太爱小孩了”,通常不会觉得自己很伟大,为小孩付出很多,而是会担心自己是不是没看到小孩的需求,太放不开小孩。

有好的两性关系才更能做好亲职

从演化论的观点来看,父母爱子女比子女爱父母更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父母不顾一切的保护幼儿,才能让自己的基因有机会传递下去;而子女必须离开父母去爱别人,才有可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伴侣生育下一代。

然而,无论我们有多爱小孩,小孩出生之后,我们除了是父母,其他的角色(老公∕老婆、儿子∕女儿、朋友、亲人、职场位置⋯⋯)依然存在,而且会一直挑战我们做抉择时的优先顺序。当然,我们可能把大部份的时间都留给了小孩,那么,其他人呢?

我记得有次雅爸的弟弟与弟媳要单独去柏林旅游,他们七岁大的双胞胎老大不高兴,问他们的妈妈为什么要“抛下他们”。念特教的弟媳很认真严肃的跟他们说:“我们没有抛下你们。第一,我们大部份的时间都跟你们在一起,我们只出门几天;第二,我们出门的那几天,你们熟识的两个阿姨会来陪你们,做三餐给你们吃。第三,你们要知道,让你们的爸妈有单独相处的时间和机会非常重要,这样你们父母的感情才会比较好,你们才比较有机会一直都有爸爸和妈妈。”

推荐阅读:【丁菱娟专栏】给台湾父母,孩子的人生不是为你而活

以色列家庭中女性向来强悍,如果男女双方的爱情褪色,相处纠纷过多,很少人会为了儿女而委曲求全不离婚,因而世俗家庭的离婚率并不低。在这样的状况下,珍惜家庭和爱情的夫妻,会想尽办法维持彼此的关系|夫妻单独出门约会以及出国旅行都是重要的选项。可能因为如此,在以色列有人听到夫妻要单独出国旅行时,反而会称赞他们的小孩是“幸福的小孩”,因为他们的父母很重视彼此的关系。

而做父母的偶尔从“亲职”中脱身,通常度完假后只会更有元气照顾小孩,对于父母与小孩,都是正向加分的好事。

所以,如果找得到好的褓姆,偶尔和自己的配偶单独渡个小假并不会让小孩造成心灵创伤,可以证明自己没有在情绪上过度依赖小孩,可以促进和配偶的感情而给小孩一个更稳定的家,可以让自己在回到小孩身旁时更有活力和元气,那何乐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