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造成“妈宝”现象的社会结构,从性别教育的偏失到中产阶级的生长脉络看起,深究这世代妈宝的根本成因。

不知何时,“妈宝”一词成为一种对新世代青年的贬抑之词,代表着成年后仍然依赖原生家庭提供大部分的经济援助或是某种生活程度上无法自立,或情感上过度依赖父母的年轻人,而且尤以形容男性居多。很多新闻事件中也常提到不少“妈宝”常仰仗着家中财力,开着父母或亲戚长辈的名车横行街头,等到出了车祸或闹了事后,避不见面却由父母亲出面收尾,或是关说又是赔款等,种种迹象显示了社会中弥漫了一股“反妈宝”或“妈宝”大多是“土豪哥”等错觉。

但是,“妈宝”真的只是一种资本主义下阶级世代无法翻转的社会问题吗?还有为何一般女性对于妈宝的排斥会如此之强烈?女性之间是否也会用“妈宝”来形容成年后经济无法自立的女性?通常这一点亚洲社会对女性会比较宽容,但对于情感上无法自立或过度孩子气的女性,也会有另一种形容词,如“公主病”,但不管如何,对于新世代来说,被形容成“妈宝”的男性,就好比被阉割过的某种特质,如没肩膀、没担当、没有男子气概等。

推荐阅读:【丁菱娟专栏】怕孩子吃苦,又怕孩子吃不了苦的“妈宝”现象

失焦的性教育与性别教育:恋母情结的感情偏失

我们不可否认,对于拥有较多阴性特质的成年男性,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比一般拥有较多男性特质的男孩有更多性别认同上的困扰,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拥有较多阴性特质的男性大部分并不会造成女性同侪的排挤或霸凌,除非他本身有其他性格上的问题,但对于其他男性而言,这种过于阴柔的特质却会让他们认为这种人非我族类,甚至把过多的阴性特质形容成“娘娘腔”、“性无能”、“妈妈男孩”等负面的标签。

但事实上,很多人会把“性教育”和“性别教育”混为一谈;把“妈宝”归究于男性特质不明显的人格特质,但事实上,“妈宝”的最终根源,却是对“性教育”和“性别教育”过度草率的教育制度,而非男性中的阴性特质。着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曾提过,男人最初的爱恋和性驱力都指向母亲或家庭内长期相处的姐妹,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成长期所接触到的性教育只着重在性器官的介绍,或是性别教育下没有加入更深入的人文关怀,很多青少年便会对自身的男性特征,如“男人味”的表现感到焦虑,或者是对于对异性的认认知上,刻板的把女性分为“好”女孩和“坏”女孩。

推荐阅读:长不大的男人,把每个人都爱成“母亲”

在保守的成长过程中,对于“好”女孩的描述,自己的父母师长会教他们要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姐妹,或是母亲的缩影,是神圣的、纯洁的、不可侵犯的,而“坏”女孩就是会引诱性犯罪的祸害糖衣,虽然妖娇美丽又外放性感,但因为看起来过于轻佻又可能需要男性一掷千金以维持自身的外貌,会对身体或心智有一定的毁损,所以择偶要找看起来较乖顺听话的“好”女孩,而拥有强烈自我主见的“坏”女孩只适合当女友或炮友玩玩。但这样的分类其实是一种可怕的歧视,也容易造成两性之间的磨擦与关系上的裂痕。

当然,对于成年女性而言,把自己当成另一个妈妈缩影的男人,或是对母亲言听计从的男性,又或是对异性恋关系过度小心谨慎的对象,会造成她们的焦虑与反感。但对于很多“妈宝”而言,这种“好”女孩是一种禁忌,他们一方面推崇纯洁可爱型的萝莉控形象,但另一方面,他们只有对“坏”女孩有性冲动(通常是他们所鄙视的女人,通常是对性方面较为外放、穿着打扮较性感火辣的女性)。

推荐阅读:书写《恶女力》:反转罗曼史,每个女人都可以写 BJ 单身日记

故这种厌女症的“妈宝”很容易为自己的不成熟找到藉口,或对感情关系的责任感较薄弱,因为错误的性别认知造成自己害怕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感情关系。

而有些“妈宝”则是因为对于华人社会中“孝道”的扭曲认知,认为爸妈是长辈,所以干脆很多原本应该要自行决定的事,都以“尊重长辈意见”为由而要求自己女友或老婆一起遵守,如婚礼的礼俗、家事的安排、甚至生儿育女教养问题,统统一概“听妈妈的话”。

推荐阅读: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允许,而是信任的 yes

“彼得潘”反应了中产阶层拒绝长大的世代,但更多时候,这是一种无奈的社会经济学

1904 年,当英国作家詹姆斯 · 巴里创作彼得 · 潘这个艺术形象,代表着成年人在心理上拒绝长大,梦想做生活在“永无岛”上的永远长不大的彼得潘,又称为“后儿童现象”。

这些年轻人通常出生为中产阶层,受过良好的教育(至少有上大学),也许也有一份收入还可以的工作,但也有人选择当个无所事事的“尼特族”(注1),但这些人对于未来结婚、成家等议题通常都属于比较消极或根本没想到要成家,因为自己的“梦想”还未完成,如存钱去旅行、充电进修等,还有一种是对爱情关系有着个人的坚持,如还未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等,但大部分的人却是因为自身的薪资在扣除一般开销后,对比成家后可能加重的负担心生恐惧,还有自身的原生家庭在某种层面上可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分担,而不得不停留在与父母同住的阶段,或者没有同住,但对父母的意见看得格外重要。

推荐阅读:你学着长大,爸妈学着放手一生该为自己出走一次!

另外,网路世代媒体及韩剧等强力放送,“不老男神”、“欧巴”等有别于传统男性粗犷的面貌,很多年轻男性也开始懂得打扮及照顾自己的外貌,因为这么做可以有更多的关注和工作机会。还有不少 4、50 岁的中年人也加入了“长不大”的行列。比起年轻人,他们拒绝“长大”的原因多少有些无奈——对他们而言,“长大”意味着变老,意味着被社会抛弃。

对女性而这,这种拒絶变老的行为也许更严重,因为她们害怕这个社会现实面上,容貌比智慧重要。为了成功,必须“看上去年轻”。所以医美及整型诊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因为不管男性女性,对自己的投资等于爱自己这种观念已逐渐深植人心,而爱自己的前提就是外貌的修容,爱美无罪!

妈宝社会抗压力低?!养子不教,到底是“父”之过,还是“母”之过?

“孩子怎么教都不会,干脆自己帮他做!”

“老师不会教,所以孩子才不会!”

“现在社会当妈很累!除了要上班赚钱,还要打理教务,管教小孩,好像全职女超人!”

其实,“妈宝”一词不只反应了年轻世代对于“经济独立”或“社会历练”的严重不足,对于孩子的“妈”,也多有加重母职的性别刻板之嫌。

难道,小孩不独立只有妈妈的责任而已吗?现代社会上,爸爸的角色、甚至学校师长的角色会形成一种微妙的三角关系。很多家庭中,爸爸的角色比较像是隐而不显,关心孩子但比较不会表达,除非孩子出现了什么过于严重的行为偏差,爸爸才会展现“管教”的权力。而妈妈因为对母职的过度焦虑,或是对工作、家庭兼顾一切的重担产生挫折感,转而对另一个管教小孩的对象,老师,有了更多的“母职”期待。比方说,孩子在学校和同侪发生磨擦,直升机母亲强势介入管教督导(母爱指导原则:错都是别人家小孩的错,我家的最乖)。

传统家庭认为教养“乖”小孩的重要性,比起培养小孩对自己生涯发展的自主性更胜一筹。而传统“好”妈妈也只认为小孩只要外在看起来听话不出错,学业功课发展良好,其他的会不会自行打理生活、有没有和异性正常互动等比较枝微末节的事便无暇兼顾了。“好”妈妈会尽量在生活上帮小孩打理好,如准备三餐、整理衣物、接送孩子上下学等,只要他好好读书即可;而“好”爸爸则确保家庭财务开支无虞,不会让孩子因经济因素而失学等。

推荐阅读:亲职与事业两难?北欧经验:整个国家一起养小孩才是王道

而这些看似合理的家庭付出,却无形中磨灭了孩子们自我成长的机会,造成有些孩子即使大学毕业在外租屋,对于炊事或打扫洗衣等基本照顾自身的能力都没有。(我曾听过有位在外租屋的年轻同事,每个星期五回家还要把一星期未洗的衣物拿回家给妈妈洗,因为他不会使用洗衣机,也懒得自己洗)。

“妈宝”的根源其实是一种盘根错节的家庭及社会问题,而妈宝关系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宝不想要负责任,于是什么责任都推到妈的身上去了。而当责任其实不在妈身上,或是妈不知道怎么负责的时候,只好严格控制宝不要去做一些会出状况的事情,但这种类似上对下的“控制”关系不但会让亲子关系更紧张,孩子长大对原生家庭过度依赖也造成无法在职场或生活中自立。

当然,以现今社会劳动条件日益紧张的关系来看,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因为收入无法增加而不敢贸然成家,若只是草率认为这群老大不小的未婚族也算成一种“妈宝”,对年轻人而言并不公平,因为现有的劳动条件需要更多的改革与修法,毕竟“妈宝”本身就是对女性一种母职上性别不平等的指责,而年轻女性并不想成为“妈宝”中的妈妈角色,而年轻男性也何尝对宝宝的角色感到厌恶及排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