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队长3:内战》周四上映,美国队长派与钢铁人派各自心怀鬼胎进戏院,却意外看见了英雄电影的新可能。这样一个世界,英雄不再无所不能,即使坚硬如铁超越凡人,也会流血受伤,英雄也会错误判断,也会误伤民众。作者 Nicolas 写下观后心得,或许当我们目睹着超级英雄被拉下神坛,也能一起期待下一个世代的超级英雄。(内有微雷,请慎入)

要谈《内战》,就很难不把前阵子刚下档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拿出来比较,不过若是把两部电影摆在一起比较的话,《蝙超》像是布鲁斯韦恩在一夜恶斗后的滂沱大雨中问的那句:“Tell me…do you bleed?”,然后就没什么下文了,就连好好的一个问题都问得七零八落。

然而《内战》则是开门见山的定调,是的,我们是人(至少大部分是),我们会犯错,也会流血。《内战》省去了矫揉造作的冲突堆叠,苦心慎重的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让观众看着这自胸腔深处渗出的血液如何逐渐积聚成块(也许很早以前便开始?),压迫内脏、破坏组织,最终撕心裂肺。

在近年来的一片英雄电影海中,《内战》自海面缓缓升起,于更高层次蔑视其一干同类,在那儿,首度尝试接近《黑暗骑士》曾经完成的壮举。

就这样拿《内战》和《蝙超》对比或许不公平,《内战》挟其累积逾十部系列电影的能量,得以避开任何严肃电影必定遭遇的恶梦:角色发展和角色认同,采用悲剧式的结构,以最少篇幅直指核心。感谢老天漫威这次没有像《复仇者二》这样浪费大好优势,让整部电影在松散结构和枝微末节的絮絮叨叨中崩溃殆尽(我简直想轻吻编剧们的脚指头!)。这样的优势也使其能采用通常 art house 电影才敢动用的叙事设计:不讨喜的主角。这样的设计在《内战》本次尝试表达的主题和叙事线中是绝对必要的。在种种条件都备齐的状况下,漫威才能不负众望,再次炒出一盘好菜。

过去十年,整个世界的电影观众历经了近三十部英雄电影的洗礼,再怎么受到欢迎的原形剧情公式也有令人疲乏的一天。随着《星际异攻队》、《死侍》等混合类型的非典型英雄电影推出,漫威很明显的将英雄电影计画推展至第二阶段:解构阶段。这阶段推出的电影明显利用观众对于英雄电影的既定知识,重新组合发展出新的趣味,但这些终究只是取巧的把戏。

同场加映:《死侍》比《大尾鲈鳗二》高明吗?

《内战》伴随其在脑中回荡终日的烽火轰鸣,标志了英雄系列电影第三阶段的到来:艺术性的超升。为了达到这一点,必须放弃那些最初吸引大众进电影院的可爱设定,不再有明确的敌人、不再有绝对的善恶、行动不再是没有代价;英雄们不再是值得人们义无反顾追随的标竿,反之,他们被拉下神坛,变得更像现世的实践者、政治家。

整部电影回归人类自有文明社会以来便存在的基本矛盾命题:集体幸福、个体自由、与正义[1]

回归现实的设计或大或小的展现在电影里的每个角落,蜘蛛人累到瘫在地上;每个人脸上从头到尾都挂着大大小小的瘀青;队长头上淌下泊泊的鲜血;钢铁衣不再回报不痛不痒的机械故障,而是穿衣的人身体的挫伤。其中半数被做成笑点,然而我们清楚,玩笑总是来自最赤裸的现实。

所幸编剧 Christopher Markus 和 Stephen McFeely 十分清楚说故事的古老原则,情绪不能只有一个方向。两人将鼓舞观众的任务交付在新同学们的手上,使得新增加的英雄在整体叙事中占有一定的必要性,不再是为加入而加入的附庸式产物。蜘蛛人天真的诙谐对白、幻视和女巫令人微微揪心的暧昧都替观众在迫人窒息的沉重气氛中揭开布幕一角,注入新鲜气息。机场一役张力十足,设计精巧,非常有娱乐性,让人放下原本进电影院前心中的疑虑。(还是只有我觉得预告中双方往画面中央奔跑的画面很蠢?)恶战后互相扶持的画面也在一片理念和私欲的浑沌中透露一点人性的光明,展露出君子之争的风范。

黑豹更是在叙事上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注意到电影中多次出现的,从黑豹背面拍向主要场景的镜头吗?既然钢铁人和队长各代表一种对抗的政治理念,这部电影就需要一个中立的客观角色供观众带入,黑豹就是作为我们的眼睛从旁见证着复仇者联盟的殒落。

接近结局时,队长、巴奇、和钢铁人在大学纷飞的俄罗斯碉堡里进行一场丹麦宫廷式的决斗。石柱的另一头,大雪中,齐默男爵疏离的看着一切。黑豹从后面缓缓靠近,犹豫着要不要杀了这个害死自己父亲的人。于是我们有了一个鲜明的三角对比。

那一刻,从隔着石柱偶而传出的模糊厮杀身影、和齐默男爵毫无表情的面孔中,黑豹看到了复仇的空虚。

就像是《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2]的最后一幕,当桂河大桥、尼柯森上校和军官席尔斯在轰隆声响中灰飞烟灭;各种互相对抗的理想一同化为尘土时,远在另一边山头的医官摇着头大喊:“Madness…Madness!”。

“Madness…Madness!”,黑豹领悟到有比复仇更重要的事。

齐默男爵是个非常成功的角色设定,和复仇者先前遭遇到的那一堆妖魔鬼怪比起来,齐默男爵最不危险,最贴近平凡人,然而他无所有也无所求,却造成复仇者联盟最大的伤害。罗素兄弟非常精简的用一颗镜头就勾勒出他的内心。一个伤心的丈夫坐在柏林街头,默默听着和妻子最后的电话录音。这是一个我们没办法恨的反派,事实上,仇恨的选项被从故事中剔除了,观众能做的只剩下怜悯。

同场加映:温柔比仇恨强大!TED 演讲:“我是个穆斯林,我不是恐怖份子”

同样的主题在电影一开头便已暗示过,毫不突兀,伤心的母亲向东尼史塔克表达她永远无法被平息的恨。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3],这就是英雄们行动的代价。作用力必然引发反作用力。就像幻视说的,或许是复仇者联盟的行动本身造成了冲突的扩大。

齐默深知最大的敌人往往来自内部,外在的伤口容易愈合,然而内部的创伤却可能造成系统的崩溃。石穴里,最后的打斗除却了英雄电影惯有的娱乐性,转变成直来直往的肉搏。镜头的秒数越来越长,血从头脸、躯干溅出,就像《蛮牛》里的拳击场景。这是一场毫无快感的打斗。

最后,队长拆开钢铁人的头盔,高举盾牌斩下,0.5秒的时间里,钢铁人本能的举起双手挡住头部…有那么一瞬间,观众和钢铁人都相信,队长是要杀了他的。

有什么东西就此永远的断裂了。

回到电影的两大主题,复仇与正义。队长对于个体主义的追求导致了他的不正义;钢铁人对于集体主义的追求亦导致了他的不正义。诚然,将行动的权利完全交诸系统是个看似妥当的做法,然而这样同时也会相对造成责任的淡薄。如果英雄只是服从命令,那他们与肆虐越南、中东、乌克兰的军队何异?

所谓英雄和系统冲撞的难题,自古已有,并非无病呻吟。史记·游侠列传便提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略)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们后来归顺朝廷,为国家四方征讨盗匪,最终各自凋零客死于无止尽的杀伐中。

漫画原着 Mark Millar 捕捉到了这纠缠千年的政治矛盾,编剧 Christopher Markus 和 Stephen McFeely 融入复仇元素和悲剧架构[4]最后由导演罗素兄弟精准的转化为影像,成就《内战》这部杰作。

综观的来说,《内战》完美的达成其在漫威宇宙布局里的任务,将观众们带向第二阶末的转折与高潮。而接下来接手的《复仇者:无尽之战》(Infinity War)是否能延续这样的突破,创造一个系列的经典了结,还是会像《黎明升起》一样失于平凡,就只有等待3年后上映的那一日揭晓了。


5月28日,市府广场前,女人迷邀你,一同成为大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