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这个词大概没有人不喜欢,它让我们联想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无压生活,像穿了一件最舒适的棉 T 徜徉在林间。但是,你想过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追求不同,因此需要的自由也不相同吗?

什么叫做真正的自由?这个问题拿去问一百个人,大概会出现一百零一种答案,因为依据每个人的价值观,以及渴望的生活型态不同,对于自由的想像当然也就不一而足。

以工作层面为例,有人觉得能够每天睡到自然醒,不用出门工作为五斗米折腰,才是真自由;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人会觉得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确保个人财务自主才称得上是自由。

生活层面来说,有人觉得能够随时背起行囊四处去旅行,是一种自由;但对于喜欢寻求稳定关系的人来说,唯有跟心爱的人共同打造一个家庭,内心才会得到真正的纾解,进而感受自由。

你会喜欢:爱是保有孤独的自由!爱上独立女子你该知道的九件事

又或者,基于更深层复杂的心理因素,使得有些人对于“自由”的形式定义,远超乎一般人的理解范畴。

有位年轻艺术家,自小因为父母亲离异,成长过程中都是跟着母亲一起生活。童年得到的关爱不多,加上求学时期曾经被霸凌过,使得他打从内心深处认定自己不值得被爱。

长大以后,为了赢得家人和他人的爱,他开始无止尽追寻外在成就,以至于无论赢得多少掌声和肯定,快乐的心情都宛如昙花一现,很快就又被成就焦虑给淹没,陷入低潮。

为了逃避内在焦虑夺命似的催逼,生性热爱无拘无束的他,一度宁可牺牲行动自由,选择住进了规范严格的照护机构,因为每天早上醒来,有人告诉他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反而让他感到释放,无须再急着想方设法做些额外追求。

因为被限制而感到自由,肯定是多数人抓破脑袋也无法理解的一种悖论,但人性的运作确实就是这么微妙。至于你,关于“自由”,你的个人定义又是什么?是否想过什么是你真正想要追求的自由型态呢?

若是这样的问法太抽象,让你一下子也说不上来或摸不着头绪,那么不妨以“焦虑感”作为指标,先关注在那些会让你感到焦虑的处境,因为那正是人生受控制之所在,也是造成你感觉不自由的源头。

推荐给你:“被讨厌的勇气”练习:学习与焦虑共处

焦虑感受宛如一颗沉重的大石头,一旦被抛掷进心湖,便会泛起一波波涟漪,威力之大甚至足以引发湖水倒灌,瘫痪心灵的运作。

易言之,若是不先找出引发焦虑的源头(可能不只一个),同时学习有效的因应之道,即便躲到了天涯海角,或是天天处在世外桃源,心,这个被焦虑绑架的人质依然不得解脱。

认清想要的自由,才有机会拥有

一则出自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1917-1985)笔下的故事,在网路上广为流传,或许可用来具体说明上述的概念。

其内容大致描述,一位极具商业头脑的游客,到欧洲西海岸的一个小渔港观光时,遇到一位正在打盹儿的渔夫。游客不解,为什么太阳高高挂,海象稳定,一身寒酸衣着的渔夫却没有出海捕鱼,便开口询问,“天气这么好,你不出海捕鱼吗?”

面对突如其来的搅扰,渔夫醒来后似乎有些不悦,只是摇头回应。

“那你是身体不舒服吗?”游客不死心地继续追问。

“我的身体好得很,”举起双臂,用力展了展身子,渔夫接着说,“今天一大早的时候,我就已经出海捕过鱼了。”

“那鱼获量多吗?”

“好极了,我不只捕到了四只大龙虾,还有二十多条鱼呢!”渔夫一脸得意。

接下来的对话重点,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不外就是游客试图贡献商业点子,说服渔夫每天多出海补几次鱼,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换购一艘大船,并且从事机械化的大型捕鱼作业,直到累积更多财富之后,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在海边打盹儿,或尽情眺望美丽的海景…。

游客串珠般的建议,让渔夫听了有些啼笑皆非,最后反问,“我现在不就已经在这么做了吗?”

故事在此画下句点。无论是德国作家原创,还是网路上那些被改写过的版本,几乎都是以渔夫的经典答覆作为结尾,目的在于点出类似“幸福不必远求”的道理,但我之所以引用这则故事,是因为它也很适合说明“内在自由”的概念。

延伸阅读:享受简单生活,找到独处的快乐

游客跟渔夫对于生活型态的追求,正好呼应了“自由的定义因人而异”这句话。进一步以这个角度重新作诠释,便可以理解到,游客未必如我们先前以为的那般不懂得享受当下。

如果那位游客是一位天性就热衷开创的人,太过安于当下,反而会让他陷入一种焦虑,这种焦虑只有一小部分是跟渴望取得成就有关,比较大的重点还是在于个人的自我实现,这一类的人,常常必须藉由不断地开创和前进,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自由。

光是在我个人的身上,就曾经历过渔夫跟游客这两种心态的转换。刚跨过三十岁的头一两年,我离开了稳定的新闻工作,展开实验性的人生。

看过我的书的读者就知道,当时为了寻求接下来的生涯方向,我在台湾偏远离岛当了将近一个月的志工。每天睁开眼,不是进广播室主持节目,就是窝在邻海的小图书馆看书,看累了,抬头就能望见一片蔚蓝海洋,惬意极了!

也因为太享受那样的日子,一个月后重返都市还一度适应不良,每天都觉得心里空空的,一心盼着回到原始小岛过生活。

然而心境,往往会左右一个人如何感受环境。之后,不管前往离岛旅行几次,美丽海景的依旧,心情却已不如先前那般触动,原因是我已经从渔夫状态切换成游客,想追求的生命自由也跟着不同。

后来的我想要的是,藉由多元学习来开发内在潜力,同时透过某些社会角色的扮演,发挥更多正向的影响力,因此无论离岛的景致再美、生活再惬意,还是会让我陷入无所事事的焦虑跟空虚。

同场加映:追寻神隐少女脚步!日本佐渡岛:挖金矿、打太鼓、赏鬼舞

那段历程让我认识到,比起外在形式上的自由,我更渴望的是内在自由,也就是藉由自身的开创能力来握有生命主导权,因此就算忙碌,我也忙得很快乐。

焦点回到每天穿梭在办公大楼的你,还在羡慕着别人可以返乡开民宿吗?选择自行创业的你,还在哀怨没有公务员的安稳保障吗?

醒一醒吧!历经那么多年的自我探索和成长,差不多该是时候好好地认清,真正想要的“自由生活型态”究竟为何,接着好好朝着那个方向去开创,才可能在三十五岁之后的人生,拥有真心想要的自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