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追剧!海苔熊的年节心理学片单,用 14 部精采电影带你走进心理谘商的世界,从《心中的小星星》、《一路玩到挂》到《从心开始》,这个春节,重新学习理解自己的本心!

六、阿德勒心理治疗

“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在于‘你’是什么样子。”──《被讨厌的勇气》[16]

★理论简介

2015 上半年掀起阿德勒(Alfred Adler)风潮,光是阿德勒的书就出了 5 本以上,不过,你真的了解阿德勒吗?

你之所以会是现在的你,其实都是早期经验(Early Experiences,ERs)在你身上留下的“生活风格”(Life Style),所以阿德勒要大家去想想:小时候印象最深的 3 个记忆是什么?你在家中的手足排行是什么(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6>?小时候你跟谁最好?爸爸比较疼谁?妈妈又跟谁比较亲呢?

你会喜欢:你不需要遇见更好的自己!阿德勒心理学:人生没有那么多身不由己

这些过去的经验形塑现在的你,你身边那些靠撒娇来获得别人帮助的人,或许是因为小时候他在家里面就是透过这种方式,来从父母身上讨爱的;那些厌恶跟别人太过亲近的人,或许是因为父母比较照顾弟妹,而训练成“独立”的技能所留下来的“副作用”;而你之所以会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吃饭你都吃很慢、或是在家里面总是被骂、被打,所以你习得了“察颜观色”的能力,免去皮肉之苦。套句电玩用语:在人际关系中,所有不需要 CD 时间的自动化“技能”,都是你小时候学会的!

★影片推荐 06《心中的小星星》

给心里面住着一个不被看好又从不屈服的你! “关心啊,是真的非常重要,它拥有治疗的力量,是痛苦的慰藉,让孩子觉得是被需要的。”──尼康。《心中的小星星

我们虽然知道教养很重要,但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又要如何陪伴孩子,尤其是你的孩子和别人“很不一样”的时候?《心中的小星星》描述八岁有学习障碍的伊翔,数学算一题好多遍都算不对(嗯,这个经验我也有),花了一整节课很努力地用“想像力”解数学才解出一题。调皮的他喝奶茶、走路甚至连罚站都可以和墙上的海报玩,和品学兼优的哥哥相较之下,他更显得“异常”。

在家人老师的辱骂、转到高压的私立小学之下,他渐渐失去了自信、变得郁郁寡欢,直到美术老师尼康(三个傻瓜里面的主角饰演)出现与鼓励,才让他渐渐找回自己。

不过,如果阿德勒只讲到这里大概也和佛洛依德差不了多少,又是一个只负责解释不负责解决的人阿(远目)!幸好,《被讨厌的勇气》里面有个核心概念“虚构的目的论”把阿德勒从“过去”带向“未来”:你的不幸,是自己选择的。与其被过去的悲伤、与父母的关系、与旧爱的纠葛绑住,阿德勒更相信我们不但要回顾过去,更展望未来。

问题是,如果你和伊翔一样缺乏自信(例如数学从来没考超过60分),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展望未来”会不会只是一种口号?正因为这样,他人的陪伴与鼓励就更为重要,像是尼康与予伊翔的关系,就是一种对他的“接纳”。当你不再希望从别人身上获得评价,而是看见“自己的存在”本来就有意义,自信也会慢慢长出来。

七、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最害怕死亡的人,是那些从来没有好好活着的人。”

★理论简介

“他们要你做什么就做,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当年纳粹把傅兰柯(Viktor E. Frankl)和老婆抓进集中营,这是傅兰柯和老婆分开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傅兰柯每天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好几次都到崩溃边缘很想干脆自我了结死死免了米,但想到要活着出去和老婆重逢,就咬着牙撑下来──但等到他重获自由之后,他老婆并没有挺过来⋯⋯你可以想见这样的失落与绝望有多大?不过,在朋友的协助下,他又重回医院工作,利用心理治疗协助其他人,并在他建构的理论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17]。

如果你有过像傅兰柯一样跌落生命低谷的经验,你一定问过自己这几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活着?如果我们终将一死,如果每段关系、每件事情都不是永久的,那还有什么事情是有意义的?

推荐阅读:长大更潇洒!30岁,不在意更快乐的15件事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一件残酷的事实:孤独是无所不在的,不论是谁的手臂紧拥、不论是谁用双唇温热你的寂寞、不论是谁的胸膛让你倚靠失落,你终将无法逃脱生命的牢笼。当寂寞亮了你[18],你终于要面对存在本身就是孤独的课题。但也正因为这样,你才可以自由选择如何生活、为你的生命与选择负责。如果你在孤独的时候都无法容忍自己,又如何期待别人会因为我们的相伴而感到充实?

存在主义尝试去碰触上述自由、死亡、责任、意义、孤独等等“魔王级”的问题[19],当你看到这些威胁之后你会发现,活着本身就充满焦虑,而焦虑同时也是前进的动力。其中,激起我们最大焦虑的就是,死亡。

★影片推荐 07《一路玩到挂》:

笑中带泪,推荐给曾经失落、结束、告别一段关系的你[20]!

“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你有没有找到在生命中的喜悦?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为别人带来喜悦?”──艾德华·柯尔( Edward Cole)

你一定被问过这个问题:如果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活,那你最想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如果我问的是 30 件事呢?你真的会有勇气抛下家人、拔掉管子去实践它们吗?《一路玩到挂》描述两个加起来超过一百岁男人,为了梦想在死前完成他们“愿望清单”的过程,整部影片真的是让人又哭又笑,面临着老男人的执拗、心中过不去的结、个性迥异的相处方式,他们要怎么在生命的最后冒险看看那些即将来不及看的世界?又要如何去修复与重要的人的关系?

推荐你看:7 岁小孩与 93 岁老人给你的忠告:人生该为自己疯狂一次

我们经常把死亡想得很遥远,转身才发现,原来它就在最近的“不要搔还不会痒的地方”──Adolph Meyer。其实面对死亡,也就是面对生命意义的过程。当你愿意去想想死亡对你来说是什么的时候,你也可以去看见生命对你来说是什么,什么是你最重要、最在乎的东西。

八、个人中心心理治疗

“别人觉得你是谁并不重要,重点是你觉得你是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做那些别人期望你做的事情。”

★理论简介

从前面的阿德勒与存在主义读下来,你会发现西方人是很重视“自我实现”的。但在华人文化中,我们重视文化的传承、也重视前人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会感恩前人、光宗耀祖,而不是只顾自己,例如你开一家面店,会希望店名是“吴氏干面”而不是“吴宗宪干面”(ㄟ~厉害了!)。但也因为这样,我们常常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失去了自己。

讲的很简单,但在我们的社会“做自己”是何其困难(想想你的春节恐慌症)!我们要如何在维系和谐的情况下,又能表现出真诚一致的自己?罗杰斯(Carl Rogers)也说:“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冲破行为的表面,接触那深藏在底下的真我?到底怎么样才能成为自己?”身为一个治疗师,又要如何才能拿出真实的自己去和个案工作?

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就是打开你的心,与他人建立真实而接纳的连结。更进一步地说,如果生命三元素是阳光、空气、水,那么罗杰斯所统整出的心理治疗三要素就是:真诚一致(congruence)、无条件积极关怀(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与同理性的了解(accurate empathic understanding)。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什么建议,而是一种“被懂”。如果有人能苦你的苦、痛你的痛、在乎你的在乎、了解那些对你来说纠结又矛盾的情绪,那种被接住的感觉就像是坠落到棉花上,一种欣慰就会油然而生。

★影片推荐 08《从心开始》:

给怕被伤害所以筑起高墙,不让别人靠近的你! 911 之后失去妻子小孩的查理,陷入严重的创伤后忧郁(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情绪变得麻木、解离、不愿意相信别人,他的岳父母都不解为什么他不把已逝的亲人照片放进皮包里,他一直逃跑,连续好多次心理治疗,总是谈一些言不及义的事情或是治疗师的乳沟(治疗师安琪拉由绝美空灵的 Liv Tyler 饰演),用耳机隔绝与外界的沟通。直到多次治疗都毫无进展之后,安琪拉跟他说“你不一定要跟我说,但你可以跟你信任的一个人说。这些事情总是要被说出来、被听见,疗愈才成为可能。”

查理在一连串否认、阻抗之后走出治疗室,转身坐在一直陪伴他的好友艾伦身旁,才终于娓娓道来 911 那天的事情。艾伦只是静静的聆听,但是那种与查理“同在”的感觉,让他内心某一块坚硬的冰块溶解了。

“我不需要跟你说她的事也不需要看那些照片。事实是,我还是一天到晚看到她。在街上看到她、在别人的脸上看到她;比你手中那些照片更清晰。不管我走到哪,她们都跟着我。就是这么可笑,我甚至看到那条该死的狗,我连看着德国牧羊犬都想到我那条贵宾狗!”查理终于向他的岳父母说出这段话,终于可以,不再与世界为敌。

我们都是脆弱的,所以假装坚强,因为这是让我们活下去、与世界对抗的方式。但有些时候、有些人、有些关系,总是可以让你卸下心防,说那些不曾跟别人说的话,传达那些说不出口的悲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人接住我们、与我们同在,纵使他们什么都没有说,单纯的连结就很足够。

九、完形心理治疗

“那些让你恐惧的东西里面,有属于你的宝藏。”

谢谢你读到这里,所以我想跟你分享一个自己的故事。 进行完形取向伴侣治疗一阵子之后,我发现和女朋友相处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她时常骂我:“你是白痴吗?”
 “当她这样说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谘商师问我。

“我觉得自己好像怎么做,她都会不满意。”我说。

“那个感觉像什么?”她继续问。

“我不知道,就觉得很无力。”

我说,而且觉得有点难再继续往下想了,因为对我来说,这已经是极限了。


“你说你在跟她相处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做什么都不对,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想到这些让你有什么感受?”我开始觉得完形谘商师从头到尾只问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感受”就好了,不过因为我还蛮相信她的(由此可见建立一个好的谘商关系多重要),所以就继续往下挖挖看。


“我觉得很烦,为什么怎么做,都不能让她满意?”我说,面对着谘商师,女朋友在旁边看着我。

“你要不要把你的感觉跟女朋友说一遍?”她邀请我,我转过去有点勉为其难地说了一次。


“每次妳生气的时候,我想要安抚妳,可是不论有没有安抚,妳都会把我推开,让我觉得不论我怎么做,都好像是不对的。”

结果谘商师发现我说话的时候完全没有带感情,像是在念稿一样,所以她又邀请我在说一遍,然后尽量的投入自己的感觉。于是我又勉强地说说看,如此练习了两三次,好像有一点感觉了。
 “怎么样,刚刚跟她说的感觉是什么?”

“我觉得好像有一点难过。”这是我很久没有感觉到的一种感受。
“你要不要想想看,你什么时候有过类似的感觉?”她说。

我花了很多时间,终于想起我和爸爸相处的一段回忆。

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而我又是个粗心大意的人,只要我一犯错,他就会很大声地斥责,我只好躲到房间里面,不知道该怎么办。道歉也不是、解释也不是、出去跟他抵抗又没有任何效果。所以我学会了一件事,只要躲在房间里面,虽然会被持续轰炸,但是这个痛苦的感觉是比较小的。久了以后,我开始渐渐的不去感受自己有什么感觉,甚至已经忘记了,那些感觉是什么。“不知道”、“无所谓”、“没关系”、“反正我不会怎么样”变成我的口头禅,并不是因为我压抑自己的感受,是我已经“忘记”到要怎么去感受。

“你要不要用空椅跟父亲说话看看?”于是她用了传说中的空椅法,虽然听说过很多遍,不过亲身去经历,还是第一次。
 “我觉得很烦,不管怎么做你都会觉得我不好,所以我只好躲起来。”结果一边跟“父亲”说就一边哭了。

我发现父亲,其实是爱我的,只是他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所以就用生气来表现。当我找回这个爱我的父亲,我也同时拥抱那个受伤的自己。

延伸阅读:《冰雪奇缘》的心理课题:因为害怕受伤或伤人,而不敢建立关系

★理论简介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现象场,反映你所经验到的内在现实。例如,有些人常常会觉得自己“无感”,是因为你缺乏与它有关的现象场(有些人无法感觉到“爱”,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好好被爱的经验)。

你所需要的就是去体验、去知觉内在外在的所有经验。当你感觉到头痛,可以问自己:是因为你感觉到什么了吗?尝试用说的、用画的,来满足、弥补你心理的匮乏感。有些时候你会做一个恶梦,你几乎已经忘记那是什么,但是你还记得它让你余悸犹存,你也可以描述那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如果从完形治疗的神经层次和防卫模式来看,过去我一直可以过得非常好,是因为我不尝试感觉我的感受[21]。只要这样,别人对我的责骂和讨厌,都不会让我受伤。停在这个“虚伪”层虽然有很多好处,可是总是会觉得让我想要逃开什么东西。完形治疗创始人波尔斯(Fritz Perls)认为,觉察(awareness)是疗愈的开始,所以当你感到恐惧或害怕的时候不要一直去问“为什么”(Why),而是要停下来问自己,内在发生了什么(What)。

同场加映:拥有,不是失去的开始!

当你终于不再抵抗、逃避你的感受,才能好好地去经历接触恐惧。

★影片推荐 09《送行者》: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哭过了?抱着抱枕与卫生纸,让自己的情绪痛快的宣泄吧!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我只是一位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守门员”──大悟

前面看了两部西方人面对死亡的方式,我们东方人又是怎么看待死亡的呢?《送行者》描述小林大悟在大提琴梦碎之后,返回乡下父母留下的空屋,和妻子一起生活的日子。纳棺师的工作一开始让他自己跟身边人都不能接受,但随着和师傅兼老板一同工作的过程当中,他逐渐看到了对生命的尊重,想起那些被他压抑已久的画面。透过纳棺,他终于能够好好地和新里的父亲和解、说再见。

你也有一些说再见之前,来不及说的话吗?那些卡在你生命中的未竟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又是如何影响你目前的生活[22, 23]?那些你一直不愿意去面对的情绪与关系,是否一直藏在心里面骚动着你<7>?

每个恐惧里面都有宝藏,新的一年,许自己一个寻宝的机会。

十、家族治疗

“所谓长大,其实就是越变越像你爸妈的过程,不论你愿不愿意承认。” “一个人的议题,同通常也是整个家庭的议题。”

★理论简介

在陪伴青少年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典型的现象是:通常一个有状况的孩子,他的问题行为通常只是家庭议题的“症状显现”。如果你去中小学找一个时常打架滋事、性关系复杂、情绪起伏很大、或是人际相处有困难的孩子,你会发现他要不就生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要不就是饱受言语或行为的暴力[24-28]。 为什么会这样?

保温(Murray Bowen)的家族系统理论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传递”(Transmission)[29]。不合的夫妻会把他们的焦虑、行为模式传递给孩子,在外面工作受气的父亲,回家发脾气在母亲身上,母亲可能透过不说话、哭泣、打小孩来把这份情绪“传”给小孩。这样的“三角化关系” (triangulation)<8>其实也是一种“聚焦小孩”的过程,让无力抵抗的孩子变成家庭情绪系统中的代罪羔羊(scapegoating)[30]。

我相信有些人受不了家里面的纷纷扰扰,大学之后就搬出去住,而有时候跟家人的距离远了,心反而近了,这就是一种“分化”的过程[31, 32]。当你终于能好好地区分家人的情绪与自己的情绪,你的生活也会渐渐脱离风暴圈的侵袭。

推荐阅读:人人都有新年课题!好好吃顿团圆饭的三个心理练习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走得了。

★影片推荐 10《八月心风暴》:

推荐给受不了家人的情绪拉扯而“逃出家庭”的你!

《八月心风暴》中的艾菲(Ivy Weston)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姊妹当中,在酒鬼诗人父亲贝弗利(Beverly Weston)与药物成瘾暴躁母亲维奥利特(Violet Weston)所组成家庭中待最久的她,却在父亲死后的餐桌聚会上,遭到母亲与姊妹们最严重的揶揄。因为长年以来家庭里面累积的焦虑都“传”给了她,让她极度的没有自信,不敢说出自己暗恋的对象,还要忍受家人的冷嘲热讽。

整部影片里面你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议题,彼此纠结又互相引爆,虽然不是战争片,却有浓浓的火药味,每一句话背后都是暗潮汹涌,千丝万缕,但每个人的自我却又是空虚、不被爱、又没有根的,所以才会互相攻击、彼此伤害。就像是贝弗利在影片一开始朗诵T.S. Eliot《THE HOLLOW MEN》的那首诗:“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稻草人,我们依偎在一起,脑中塞满了稻草,哎!”(We are the hollow men,We are the stuffed men,Leaning together,Headpiece filled with straw. Alas!)

如果你也生长在一个高度纠结、情绪高张的家庭,甚至是好不容易才脱离原生家庭的那场恶梦,你一定可以在这部影片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