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莉,一位深具影响力的亚洲女性媒体人,更曾获选为“当今中国你该认识的50位人士”之一。

“我是吴小莉,我们后会有期”1993 年,吴小莉是当时华视正当红的主播,却以这样潇洒的一句话,离开安稳的华视主播台前往陌生的香港“卫星电视”。

而现在的她,已是凤凰卫视副台长以及首席主播,不只主持凤凰电视重头新闻节目《时事直通车》、《小莉看世界》,也走访两岸四地高层领袖人物的《问答神州》。从 2300 万人到 13 亿人的新闻市场,吴小莉的报导深度以及敬业态度,让曾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先生都明讲自己特别爱听她的节目。

主播过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大事件,吴小莉身为华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媒体人之一,更曾被 Asia Week 亚洲新闻周刊选为“当今中国你应认识的 50 位人士之一”,究竟吴小莉背后藏着什么样的迷人故事,就让女人迷特派记者一起来为你揭露,听听她胸怀天下的新闻气魄,更期许台湾的新闻媒体也能像吴小莉的高度、广度、深度看齐。

推荐阅读:人人是媒体的时代,你的媒体原则是什么?

Q1. 吴小莉主播当年已经在华视做到主播,想请问您是如何下定决心放弃当时的成就、前往香港发展?那时心里的有没有担心或害怕?如何调适这些情绪?

当时有几个因素让我决定舍得原来有的成绩,让自己投向一个未知。首先是,机会来临。

因为自己在新闻工作上的的坚守,所以让卫视中文台在台湾选择新面孔的时候注意到电视上以及在新闻圈里口碑还不错的新人。第二就是因为从事新闻工作所以在同辈的同学中,比较快的进入社会的中间层次,有机会独当一面做很多独立的报导,甚至运筹帷幄调配各路人手。比如说,当时跑重大的交通航空意外的时候,因为我最熟悉,就由我来调配各位同仁到现场去进行报导,而自己则坐上海鸥救生直升机去进行空中报道。像这样的经验使自己非常快速地成长,也很快的觉得自己能够再挑战一些未知的事物,所以当自己有了往外飞的机会时,就觉得应该可以接受挑战。

可能受到母亲的遗传,胆子比较大,被称为“吴大胆”,可能也因为当时年纪小,所以也没有太多后顾之忧。反而是朋友特别替我担心,说如果你适应不良又回不到工作岗位时怎么办?而我当时就在想,至少我闯过,试过,如果真的适应不良了,这也是一种生活的经验,大不了就去读书吧!在考虑的过程中,除了母亲以外,所有的长辈或者是公司的首长都是不支持的,希望我考虑再三。而当我在思考时,在华视旧办公室门前的喷水池前。刚好看到喷水池不断向上涌动的水柱,五彩缤纷,极具冲击力和造型。但是转念一想,如果水源一关,往上的推动力停止的话,其实水柱是不会留在原地,反而是会一泻千里。所以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很多事情,不是留在原地就能保持原状的,而是“不进则退。”

推荐阅读: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决定

Q2. 您在香港发展顺利,连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先生都表示喜欢看您的新闻,让您受到众人的注目,尔后也当上了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副台长,想请问您当时开始受到瞩目时的心情,有没有什么压力?

其实自己一直是以比较平常的心态在工作着,例如,当年在提问的那场记者会之后,我晚上做完了 9 点钟的《时事直通车》节目,应朋友之邀参加一个比较晚的聚餐,到现场的时候,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看着我,期望会看到我眉飞色舞地和他们说当时的情况,结果却发现我是低头吃着饭,很平常地和他们聊着天,当时有一位大陆着名的作家刘震云,他在事后写的一篇文章当中描述了这段过程,他说,这种宠辱不惊会让我们走得更远,而当时的这顿晚餐的细节,也是我一年之后从他这篇文章当中才回忆起来。

既然以平常心看之,所以也就不会有什麽特别的压力。因为作为新闻工作者或者电视工作者,其实对于每次呈现出来的东西,都已经有了自我的要求,所以也不需要外在的力量再给予压力,就已经希望能够做到最好,对得起我们的受众。

同场加映:曾经我想进美国前五百强企业,现在我想把小事做到最好

Q3. 您从事新闻工作这么久,新闻工作对您的意义是什么?为何对新闻工作有这么大的热情?

新闻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当今日的新闻成为明天的历史的时候,你回头去看,你都有份参与,见证和观察。而新闻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就在于,它可以说是世界上卡司最强的一出剧,因为看的到的台面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各个要角,都在新闻事件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它是一个永远吸引人,永远不会落幕的剧目。

4. 您不仅在主播界有所发展,也当上媒体产业台长,对您来说媒体业或主播是什么样的工作?您最享受工作中的哪个部分?

做一线的记者、主持人或者主播,她能够直接感受到采访一线,或者是新闻一线上的脉动,是种与时奔跑的速度和时代感。而作为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副台长,可以让我在更宏观的层面去看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卫星电视的新闻走向,还有整个媒体市场的发展。同时在组织团队,培养团队,以及带领团队上面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也能够更好地调配资源,做出更好的节目和频道,给观众分享,增进了解。

至于享受工作的部分,是第一可以学习到最快最新最潮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发展;第二个是能够知道世界的变化,把这些变化分享给我的受众,让大家都能够知道如何应对,如何使个人和世界更好地前进。同时作为一个沟通全球华人的媒体,更可以做好两岸三地乃至全球华人的沟通桥梁,增加了解。

同场加映:向外学习向内改进!从 TechCrunch Disrupt SF 2014 看台湾的困境与未来

5. 许多人都向往成为主播,当主播可能要有什么特质或心理准备?您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我刚进新闻圈的时候,前辈李艳秋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一个好的主播,一定先是一个好的记者。

而在欧美等国家,记者可以是一个受人尊重的终生职业,所以我觉得作为主播,可能要有随时能够上一线的心里准备,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到一线去采访、写稿、剪辑,才会有助于有一天坐上了主播台之后能够知道如何地去提问,能够理解现场可能会发生什么状况,能够让自己的新闻鼻越来越敏锐,也能够让自己在新闻的条路上走得更多元,更长久。

6. 以您成功的职场经验看来,女性在职场中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什么?女性工作者什么样的特质和能力是男性工作者比较难做到或是仿效的?

女性在职场上,首先要将自己的性别成为资产,而非负资产,同时,也绝不以性别论英雄。凤凰有一句名言叫做:“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用!”但是当我们在草创初期的时候,其实很多女士也是直接成为“牲口”,做牛做马。

在职场上,尤其是在新闻工作上,其实每个人应该都是中性的,她就是一个职业人。

女性的特质:细腻、细心,润滑剂的能力以及用柔软却坚定的魅力去解决问题,解决纷争,调和气氛,缓解冲突从而达至一致。

推荐给你:Google 想创新,绝对少不了这位女性

7. 除了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外,您也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在拥有成功事业的同时,您是如何兼顾这些角色的?

在我选择另一半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在思想上的“门当户对”。也就是说我们很能彼此沟通,彼此理解,彼此欣赏以及彼此支持。当重大的决策的时候,我一定会先和他商量,他也一定会先听听我的意见。

而另一半因为欣赏工作中认真的女人的这种美,所以也就体谅我因为新闻工作,很多时间并不在自己掌握之中的这种奔波。他反而会运用周末的时间和女儿休假的时间,在我必要的出差的时候来探望我,家里常有一句话,“三个人在哪里,家就在哪儿!”而无论我多忙,对于家庭的衣食住,旅行,我都会尽可能地去安排妥当,成为另一半和女儿最好的家庭港湾和后盾。

推荐阅读:四个给情侣的幸福交往守则

8. 您曾经获选为“当今中国你应认识的 50 位人士”之一,而且又是十分具影响力的亚洲女性媒体人,您身为许多人眼中的杰出女性,对于女性在生活态度或是事业上的有没有什么样的建议?

现代女性有机会接受和男性一样的高教育,同样的也有机会在这个社会上贡献自己的能力。但是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兼顾,时间上的分配,尤其是在孩子出生以后,常常会使女性面临了需不需要先放弃自己的事业,全心照顾家庭的犹豫。

我觉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有很多种的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做最好的选择。

做了选择以后就义无返顾地前进,我一直觉得优秀的女性在完成了自己作为母亲初期照顾孩子的责任之后,她仍然有机会重新回到职场,贡献自己的心力。但是如果选择一面兼顾职场,一面照顾家庭,我觉得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的。

举一两个我在香港采访过的优秀女性的例子:一位是香港前任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曾经在香港经历禽流感和非典时对抗公共疫症的一位女性,后来投身世界卫生组织,现在担任世卫总干事。前不久还在瑞士日内瓦呼吁全世界关注伊波拉病毒的严重事态,她也是首位华裔的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

我曾经问过她,这么繁忙的公共事务,危机处理的过程中,她怎么样兼顾家庭?她说,她会在出门前,让孩子知道她今天的行程,她会在哪儿,所幸她从事的是公共服务,所以常常也会在电视上看到她,她觉得让孩子对于母亲的行程 predicable,让孩子可以预知、预测母亲的行程,知道母亲何时会归家,何时能够和母亲沟通,何时能够一起出游,能够很大地增强孩子的自主能力以及对于生命和生活的安全感。而现在她和另一半都移居到瑞士日内瓦,她的儿子也很优秀,在香港从事律师的工作。

荷兰的报导:女人一定得面对家庭与工作的选择吗?

另外一位是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查史美伦。史美伦曾经担任过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也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位香港女性中国监证会副主席。这位优秀的女性在前不久接受我的采访中,仍然在做着她喜欢的金融事业,虽然现在是一位照香港话说是一名“大义工”,但是她仍然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力,在为香港的金融事业的发展贡献心力,而且在谈到自己的建言献策的工作时,仍然兴致勃勃。我想这就是现代女性对事业和生活最好的态度,就是不论在哪个岗位,不论在哪个角色都是自己最喜欢的,最乐意付出的,这样的话她永远会兴致勃勃。

9. 最近在台湾出版的“请问首席执行官”想要带给台湾读者什么样的启发?又妳希望台湾的年轻世代在看完这本书后有什么样的省思?

《请问首席执行官》是我在访问了中国大陆六位知名的企业家以后的对话实录。但是这场对话有两个特殊点,第一个,谈论的是他们所处行业的未来,因此它有比较长的可参照性,以及对未来的启发;第二个,就是在六场对话当中,基本没有水分,因为在对话的所有过程,主题的设计和观点的迸发都是经过设计,所以很有参考价值。

一些媒体界的朋友看了以后和我说,他们特别有感触,原因有几点,一是觉得原来经济类的或者是访谈类的内容也可以是这样子的对话,提问的方式和内涵可以既有深度,又能够让一般的读者能够理解,还有兴致和兴趣。二是我想给台湾的年轻世代也能够去理解这些的卓越人士,这些成功的企业家他又是怎麽样从自己一步一脚印走到现在。

而对于读者了解中国大陆现时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产业又能够有更多的启发。同时书中我还做了六个人物的观察,告诉大家台前幕后,在现在的时代坐标当中去定位和观察这六位企业家。对于台湾的年轻世代了解这六位仍然活跃在一线的企业家和他们的企业及所处行业具有参考的价值。

另外这些企业家也谈到了他们的用人,创业,对市场的看法,食品安全和农业,以及行动互联网和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这些其实都离我们不远,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席卷着中国大陆这些的产业变革的浪潮对于台湾的受众来说,也会受到影响。就像我在辅仁大学念大传系的时候,我们当时就希望新闻人胸怀天下,同样的,现在台湾的年轻世代一样可以胸怀天下,把自己的心放在山头上,我们的脚就能够站上山顶。

而这种胸怀天下,就不妨从知己知彼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