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是怎么说的?不是昨天就应该要回覆吗?”
“喔,昨天有收到回覆了。”
“啊?那你怎么没告诉我?”
“我有向您报告。”
“开什么玩笑!我什么都不知道啊!”
“我有寄 e-mail 给课长,您没看信吗?”
一脸若无其事如此回答的部属,其实座位就在课长前面,距离仅仅一公尺半而已。

“又不是有一大堆的附加档案,还是影像资料,只要跟我说一句:‘客户回覆说没问题。’不就好了。因为我们已经提出条件,客户的回覆是YES或NO,直接跟我说就行,明明只要一秒钟就可以解决的事。”

任职于中小企业,约莫四十多岁的课长,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叙述这件事。他是来听我的演讲,在会后的茶会上提出这个问题。

“在那一瞬间,我简直觉得他是外星人,还是忐忑的问了一下:‘难不成你也是用e-mail询问客户?’”
答案正如我所想像──
“没错,有什么问题吗?”

虽说这是个资讯化的年代,但是以这样模式工作,真的会顺利吗?

不可讳言,于公于私,没有必要每件事都特地拨时间面谈,用电子邮件就可以搞定。不过,有的事情还是必须见个面或拨通电话,直接跟对方沟通。明明主管就近在咫尺,说句话就能解决的事却还要发信,就让人匪夷所思了。

很遗憾的,最近这样的人有日渐增加的趋势。

他们根本的想法应该是,“没有必要的话,尽可能避免与人接触”。这种人能活跃于商场上吗?以我的价值观而论,实在不懂他们究竟为何而活。

“应该是讨厌跟人接触吧,连‘早安’‘我先走了’都懒得说。我认为,他们既然不喜欢人,应该也不会觉得生活有多大的乐趣吧。多说还会被嫌多管闲事⋯⋯”(推荐阅读:跟谁聊天都尽兴系列文章)

那位课长作出被打败的表情,叹了一口气。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 不希望自己受伤
  • 不想丢脸
  • 对他人没有期待

所以对人就保持最低限度的接触,过度的“自恋”,发展成“厌恶人群”。这种倾向也忠实的呈现在男女的恋爱关系上:

“根据去年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中心的出生动向基本调查,未婚且没有交往对象者,男性有六成,女性有五成,比例创历年新高。而其中男女都将近半数回答:‘不想跟异性交往。’”(《朝日新闻》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这项调查是以七○七三位十八岁到三十四岁的男女为对象。我没有要大家结婚,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倾向不单是针对异性,对人也是一样,不希望有人际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了。

推荐阅读:第一次约会十大安全说话守则

我也注意到现在大街上满是没有表情的人。“这个人怎么没有喜怒哀乐呢?”给人这种感觉的人出乎意料的多。最近我上医院的次数比较频繁,没有表情、有事情时才会理人的护士也比比皆是。他们就像戴着能剧面具一样,绷着一张脸。

走在路上碰撞到肩膀也不吭声,即使我说了“对不起”,对方还是扑克脸。一起搭电梯的时候,按着开门纽让对方先出去,也听不到一句“谢谢”或“不好意思”。这种情况是不分世代、不分性别,这年头,“怪人”也太多了吧。

我并不是想跟对方交朋友,只是单纯的认为,即使以后可能不会再见到面,当下也应该让对方“感到舒服”。令那位课长感叹不已的部属,就是属于这类型的人。但是,说不定他们其实很渴望和人们接触,应该是这样没错,只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喜欢人群却说不出口,只好装作很讨厌—我是这么认为,不,应该是说,我希望他们是这样的。

艺人明石家秋刀鱼有满腔的热血,总是以绝妙的话语和爽朗的性格,带给同台艺人和观众欢乐。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对人总是这么亲切?”

他回答:

“从表面做起不就好了,这样不也很棒吗?”

这真是至理名言。人与人的接触就是从“表面”开始,起初不需要谈到要不要结婚、要不要成为家人,从“表面工夫”下手即可。要破冰,不可或缺的就是“对话”。轻松的对话、表面的对话,就是人际交往的起点。从说声“你好”“谢谢”“对不起”“不好意思”开始。

在这之后,可能构筑出深厚的关系,也可能就维持清淡如水的交情,这样也不错,两者都是很重要的人际关系。多样丰富才是人生的乐趣。人真的很有趣,多和有趣的人交往,自己的人生也会变得多采多姿。如果你想拥有精采的人生,别忘了,入门之道就是“对话”。

更多内容请见《一流人才的说话方式》

有话,这样说
〉〉跟谁聊天都尽兴:聊天读心术四大重点
〉〉表情会说话
〉〉第一次约会十大安全说话守则

图片来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