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8 更新)妇女节的原文是 Woman's Day,但女人一定要是“妇女”吗?为何至今,女人仍摆脱不了“妇”的包袱?

如果可以,希望有一天能跟“妇女节”告别,告别之前,依然要对妇女节的历史致敬。

回想一百多年前,第一声“妇女节”,直到 20 世纪初才喊了出来。

正值女权意识萌芽,女性从制衣纺织工厂逃逸,灰头土脸的走上街头,她们试着为自己大声呼喊,就盼有人听见她们的声音,这样的一刻,在岁月里沈寂了千年。

延伸阅读:妇女节由来:从抗议到欢庆,妇女血泪史如何演变至今?

妇女节起源于女性劳权

1908 年 3 月 8 日,15000 名女性走上纽约街头,要求缩短工时、提高不平等工资、享有选举权。

她们高呼,我们要“面包与玫瑰”,我们要经济保障也要生活质量。

1910 年,丹麦哥本哈根召开首届国际妇女会议,德国妇女运动领袖 Clara Zetkin 倡议将 3 月 8 号列为国际妇女节,肯定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的重大贡献。

半个世纪后,联合国终于订 1975 年为国际妇女年,并开始每年举办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

妇女节的意涵:进步、反动、颠覆

那时候的妇女节,是时代的进步、反动与颠覆,是划时代的告诉你,女性也可以参政、也有劳动生产力,女性不只能庆祝“母亲节”或“情人节”了,女性要有自己的节日——“妇女节”。

但在这个时代,听到“妇女节”三个字,却有哪里不痛快。妇女节的原文是“Woman's Day”,却只能制式的翻成“妇女”节,可难道女性必然是妇女吗?一定要乖乖遵守婚家价值吗?

同场加映:性别观察:写给离婚的 Selina,无须为“贤妻一职”致歉

这个时代的女性,还脱离不了“妇”的联想,无法理直气壮的宣告不生儿育女,而不会被人批判太过自私、太过强势,却要被人揶揄一句:“还是说你是女同志,生不了小孩?”

多数时候,我不觉得幽默,我不觉得懂得笑就不会恨。

有问题的东西,就是有问题,要改变的地方,就应该改变。


图片|Photo by Melanie Kanzler on Unsplash

性别议题存在长年问题

过去我们总会听到“是你太敏感了”,时代演进下,如今变成一句揶揄“所以你是女性主义者啰?”

社会要我们把问题都吞回肚子里,学着接受,在父权社会底下那样,惯常的活。

(推荐阅读:男女平等就够了吗?从女性主义课堂上的一个异男谈起

女力不只是“我们也可以”的反动

难道我们只能宣告“男人可以,女性也可以”吗?只能复印男人的身份想像,跟着去玩男人的游戏吗?只能选择认同男性(male-identified)的阳刚气质吗?

还是,我们能反过来,珍惜女性身上柔软的一块,重新珍视长年被历史漠视的阴性特质?


图片|Robert Doisneau 摄影作品

我一直很喜欢法国摄影大师 Robert Doisneau 的这幅摄影作品《手风琴女孩》 Accordrian girl。我们要恶狠狠回眸,我们要尽情凝视,我们要皱眉怀疑,然后我们要继续往前走。路还在前方,那是我们为自己选的。

延伸阅读:DEI 策略间|耕耘十年功,炎上十秒钟!让女力耕耘被社会看见,企业可以这样做

如果可以,我希望跟“妇女节”告别,我希望跟“女性‘也’可以”的论述告别,我希望若有女性专属的节日,我们能另辟阴性蹊径,而不是只能说,男人有的,我们也有,男人要的,我们也要。

作为“女性主义者”,终极的目标是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用“女性主义”的语汇去与世界冲撞,女性主义的努力,是希望让女性主义死亡。

那么我能不能也渴望着,妇女节死亡的那天?